<li id="ig2ar"></li>
  • <dd id="ig2ar"></dd>
    <rp id="ig2ar"></rp>

    <th id="ig2ar"><track id="ig2ar"></track></th>
    <li id="ig2ar"><wbr id="ig2ar"></wbr></li>
  • 專題專欄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專欄 >

    筑牢“壓艙石”扛穩“糧袋子”

    發布日期:2022-03-22 09:58瀏覽次數:文章來源:  未知

     

    位于儀隴縣賽金鎮的糧經融合現代農業園區里,小麥長勢喜人。張梓睿攝

     

     

    工人將萌芽的秧盤搬進智能大棚。唐明平攝

     

     

    復興鎮大紅壩農村社區撂荒地整治現場。張明攝

    ●張明唐明平

    3月19日,儀隴縣復興鎮大紅壩農村社區撂荒地整治現場,數臺挖掘機、旋耕機來回翻耕土地。“這些土地撂荒多年,必須多翻耕幾次才能復種。”儀隴縣雙勝鎮勇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勇旗介紹,這一片有400余畝,整治完畢將全部種植水稻。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今年,儀隴縣在穩面積、提產量上下功夫,積極探索撂荒地整治、糧食增產有效路徑,力爭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114.6萬畝、總產量44萬噸,撂荒地綜合治理率達95%以上。

    A整治撂荒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業主鄭勇旗于2009年起就在該縣種植蔬菜、水稻、油菜、小麥等作物,現已購置大小農機100余臺,修路去雜、機耕機播、機防機收、烘干等各個農業生產環節均采用機械化操作。“運用大型農機整治撂荒地,相對于人工整治成本低、效率高。”鄭勇旗說,每畝整治成本第一年在1000元左右,第二年降到400元左右,到第三年,常年撂荒的土地能達到基本農田種植要求。

    “儀隴是勞務輸出大縣,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家里都是些老、弱、幼,勞動力嚴重不足,生產效益較低,這些成為撂荒地整治的制約因素。”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誰來種、怎么種”成為撂荒地整治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對此,儀隴縣強化土地流轉政策宣傳,鼓勵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依法流轉撂荒耕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流轉撂荒土地的業主,享受復耕復種獎補政策。

    “撂荒土地得到復耕復種,村集體、村民能從中受益。”鄭勇旗介紹,土地流轉采用固定利益聯結模式,合作社領取良種補貼、復耕復種補貼、7成種植收益,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領取大戶種糧補貼、剩余3成收益的20%,土地流轉農戶領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剩余3成收益的80%。

    “一些鄉鎮、村正在推廣這一經驗做法。”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合作社在保平鎮板橋溝村完成了500畝撂荒地整治,所有田地都種上了水稻、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當地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余元,流轉土地戶戶均增收200余元。

    B村集體代管有效利用土地資源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3月19日,在柳埡鎮回龍觀村,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長勢喜人。不遠處,一片翻耕好的土地上,該村副主任聶斌勇正駕駛玉米播種機播種玉米。

    “羊肚菌是村集體招引來的業主種植的,正在播種的玉米是村集體與廣西金卡種業有限公司簽約的玉米種子訂單。”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強介紹,羊肚菌收獲完,業主緊接著就種植甜玉米;玉米收獲了又種榨菜,一年四季,每一寸土地都不會閑著。

    回龍觀村戶籍人口2080人,而常年在家的僅700人左右,勞動力不足等因素導致大片土地撂荒。如何有效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去年3月,該村召開黨員干部大會,決定由村黨支部牽頭,組織12名村組干部,成立回龍觀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帶頭復耕復種土地。

    “村集體購買農機,對700多畝撂荒地進行整治。”王強說,整治土地不收取村民一分錢。整治好后,根據村民意愿,愿意自己種的就各自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沒人愿意種的土地,一部分流轉給業主,其余的由村集體代管耕種,產生的收益按“235”的比例分紅,即利潤的20%用于合作社村組干部的激勵和困難群眾的幫助,30%用作再發展資金,50%分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守住良田,才有豐谷滿倉。“村集體推行這種代管模式的目的———絕不讓土地閑置、甚至二次撂荒。”王強說,有村民突然想種了,村集體可以歸還他種;有村民種了又不想種了,村集體又接管過來繼續種。

    曾經雜草叢生的撂荒田地,如今得到了有效管理,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我們還通過懸掛宣傳橫幅、‘村村通’廣播、張貼公告等方式,開展耕地地力保護政策宣傳,調動群眾復耕復種的積極性。”王強說。

    C“工廠化”育秧促進水稻增產增效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時下正是水稻育秧時節,儀隴縣帥爽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10萬元,引進水稻育秧播種機,開啟“工廠化”水稻集中育秧新模式。

    撒底肥、撒種、撒面肥、出盤、疊放秧盤,再用傳送帶將秧盤送進暗發室里等待種子萌發。3月17日,在賽金鎮高家壩村儀隴縣帥爽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基地,生產線上的工人有序地忙碌著。

    “‘工廠化’育秧切實提高了出苗整齊度和出苗率,使秧苗健壯,減少機插漏插率,為獲取高產奠定了基礎。”合作社負責人彭帥說,“工廠化”育秧是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的有力保證。秧苗定植后成活率高,緩苗快,在減少投資成本的同時,增加了水稻產量,畝均增收150元左右。

    據悉,該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基地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有2個育秧大棚。此次春耕備耕,基地已設秧盤5萬個,從3月11日到4月10日循環育苗,所產秧苗可種水田5000余畝。“集中育秧,統一品種,良種率大幅提升。”彭帥說,秧苗除滿足自己公司種植的1000余畝農田外,還為周邊村民、種植大戶等提供代育代插、代耕代種等托管服務。

    “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經營模式,規模小、投入高、產出少、效益低。今年,儀隴縣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社會化服務項目,在全縣范圍內推行‘集中機育(秧)、機耕、機種、機防、機收、機烘’等服務,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種植水稻。同時出臺支持政策,對水稻集中育秧需要的種子、肥料等物資進行補助。”儀隴縣農技站站長楊建華介紹,目前該縣重點推廣優質良種、水稻直播、集中育秧、全程機械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推進良種良法與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水稻生產現代化水平,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據了解,儀隴縣已建成水稻標準化集中育秧基地12個,水稻集中育秧栽插面積將達到12.5萬畝,占水稻總面積的34.8%。

    0817-2719266

    17694807098

    備案號:蜀ICP備2020030241號-2

    • 微信公眾號

    •   [掃一掃]


      關注 好充食

    91ppoocom在线视频_小视频网站在线播放_有没有在线观看的网站_快播你懂得

    <li id="ig2ar"></li>
  • <dd id="ig2ar"></dd>
    <rp id="ig2ar"></rp>

    <th id="ig2ar"><track id="ig2ar"></track></th>
    <li id="ig2ar"><wbr id="ig2ar"></wbr></li>